1)第十九章圣人之言,千古之理_红楼之贾府旁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因为是日常朝会,所以殿内并没有多少人,大概只有30余人,且都是一些品级高的官员。殿内不少人战战巍巍,沈三贯及他的党羽也在各怀鬼胎。

  “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高高的金黄色台阶下,一众三品以上大臣行叩拜之礼,齐声喊道,瞬间跪倒一片。

  庆隆帝不喜不怒,面无表情的看向众大臣,缓缓的道:“众爱卿平身”。随后他身边的总管太监用尖细的嗓音喊着。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这时内阁首辅张居正站了出来。

  张居正居文官队列之首,一般相当于定海神针,基本上很少在此起奏,这次却破了这一月的首例。

  “臣,有本起奏”

  张居正手中握着笏板,直言正色,朗声道。

  “准奏”。

  庆隆帝不紧不慢的道。

  只见庆隆帝坐在龙椅上,微微皱眉,思索着什么。

  见状,张居正把河南的旱灾的状况屡屡道来。

  “此次旱灾,沿卷了河南整个行省及北直隶、山西部分府州”。

  ……

  “根据统计,截止到上个礼拜,旱灾共死亡人数约三十万不等,其中饿死的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河南布政使及周边知府等,谎报旱情、及死亡人数,不及时上报朝廷。贪污粮仓,不为百姓作为,皆罪责不等,即驿站廷时也不过”。

  张居正禀完后紧闭口嘴,身子微微弯曲,低垂着头,等待庆隆帝发声。

  庆隆帝正色道:“河南布政使之罪交予内阁再议”。

  随之顿了顿,又开口:“众卿可有解决河南旱灾良策”。

  众臣也是不苟言笑,很快有不少大臣一一站出,说着解决问题的良策。

  其实不外乎也就是那么几个罢了,如拨款赈灾银,让附近无灾的府州支援粮食,减免税收等等。

  ——东林书院

  贾凝在孜孜不倦的听完讲会中的一些辞官之人的言论,及众人的论政时,贾凝也已经可以回家了,因为讲会也已经结束了。

  从书院的路上,贾凝回忆着从会讲中了解的当朝局势,做出判断,不至于在周朝两眼抹黑。

  刘初堂也从讲会中走了出来,面色通红,不知的还以为和别人打架了。

  正好贾凝也从讲会中出来,在丽泽堂同刘初堂迎面而见,贾凝不慌不忙的拱手行礼,道:“先生好”。

  刘初堂眨了眨眼,看清楚了贾凝,将脸上的气愤之色掩盖,笑道:“凝儿不必行此大礼,老夫不是迂腐之人,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贾凝看着这位刘讲师面红耳赤,知道他这是与人争论后气的。于是道:“先生说的是,学生下次注意”。

  刘初堂点了点头,不再说些什么,只是欣慰的说了一句:“凝儿学问比我那时强多了,每天都时刻自勉”。

  贾凝微微一笑道:“学生以为,吾日三省吾身,圣人之言,千古之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