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六章:调教马周_大唐第一闲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立下了一个标准,一个理想的时代,让后人有了发展的动力。

  但也不能说他们是对的,因为那些都是空想出来的,只不过是这种空想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可。

  在李元景看来,圣贤书的存在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看一看,作为约束个人的思想品德书籍来看就得了,拿着这些圣贤书治国,能治好吗?

  不是看不起人,也不是在这乱开地图炮,这些真若是有用,为什么遵守了数千年的华夏,后来却混的那么惨?

  李元景从未完整的读过那些书中的其中一本,放在现在来说也算是半个文盲了吧?

  但李元景却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甚至思绪稍微开放一些的,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治国,并不是你想把国家治理到某一个高度就能做到的,那些都是好高骛远的做法。目标可以制定,但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干。治大国如烹小鲜,看似很难,其实很简单,看似简单,其实也很难。

  理想并非不能存在,但是在朝着理想出发的同时,必须要先搭建一个平台,要有一个基础。

  为政者并非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应该是要看百姓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

  天灾人祸,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以往是如何做的?向上天求雨?靠朝廷施救?靠宽广的胸怀去让百姓不饿肚子?其实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很简单,根本不用那么麻烦,也不用去做那么多的无用功。

  改善农具,改良耕种方式,结果你已经看到了,水车,曲辕犁的改造,加上堆肥,这三样在整个大唐推广之后,每年可增加多少粮食?

  办法就是这么简单,可那些高居庙堂的大人物们却从没想过,或者不屑一顾,或许是为了自身利益?或许是为了别的?

  织布工坊你也看到了,长安布价如何自然不用本王多说,虽然阻断了普通农户的收入,但等棉花推广之后,便能弥补这些收入的损失,等到更多的工坊出现之后,百姓农闲之时便有了赚钱的机会。

  百姓手中有了钱,自然要花出去的,这些钱一部分在市面流通,一部分则转化为税款进入国库,朝廷有了钱,便可以干更多的事情。

  当大家有饭吃,有衣服穿,能住上新房子,能有个稳定收入的工作,当一切都变好了以后,天下何愁不平?国家何愁不稳?”

  李元景的话如同一记重锤一般,狠狠的敲进了马周的脑袋深处。

  这是两个人第一次深入的交流,尽管这段时间他已经看出了这里的不同之处,马周甚至想到了织布工坊的真正意义,也一直在考虑该如何操作,才能复制更多的织布工坊?

  李元景有个简陋的研究机构,人数不多,马周也跟杨里聊过,知道织布机就是出自这个曾经险些饿死在长安街头的流浪者之手,而这个曾经的流浪者,已经对织布机进行了两次改进,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的改进工作,而杨里自己却说,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要能搞出能在一天内织一匹布的机器。

  在这里,马周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若不是亲眼所见,谁又能想到,他们生活的改变,让无数人欲生欲死的,竟然会是杨里这个糟老头子?

  马周整个人似乎是陷入了一种痴呆般的状态,一个人迷迷糊糊的走了出去,甚至忘了跟李元景打个招呼。

  这一番谈话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他需要一段时间去冷静,去思考其中的奥义。

  李元景朝着身后的侍卫招了招手,让他跟在马周身后,免得因为想的太入神而出现什么差错。

  “你跟人说什么了?看把人吓的,成二愣子了都……”程处默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脱离了牌局出现在李元景身后,一副不怀好意的语气道。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