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53 吴襄很不高兴】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形势陡然逆转,至午夜大顺军全部被歼。

  士绅举行了祭奠崇祯皇帝的仪式,同时发牌各州县,擒拿伪官,传檄各路,号召忠义。

  几天内附近的多数地方政权纷纷回到忠于明王朝的势力手中,不久,大顺政权在山东土崩瓦解。

  前明官吏和地方士绅在各地建立起基层政权,恢复社会秩序。

  阶级决定立场。

  流贼动了儒家地主们的利益,李自成居然还抄士大夫的家,地主士绅们自然是和李自成不共戴天。

  至于清军入关后么,与反抗李自成剥夺他们的特权、家产的归旨一致,士绅指望满清征服者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在新的统治秩序里寻得庇护。

  在满清征服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士绅选择顺服异族占领者并与他们合作,一反稍前他们对待大顺政权的排拒态度。

  其实大顺军乍至之时,济宁及山东各地大都没有马上发生激烈对抗,但当士绅、富户的财产、权利、地位和社会秩序被践踏时,出于对“割富济贫”的恐惧,他们开始反抗,驱除了李自成的农民武装。

  相反,在清初,士绅所希冀的秩序和特权,却得到满清新政权的认可和保证。

  改朝换代过程中出现的政权空白加剧了治安恶化,山东西部饥民结伙成寇,严重地威胁了士绅—地主阶级的地方霸权。

  孤立无助的士绅与李自成、地方土匪发生冲突,而清政权却是以他们的救星面目而出现的。

  进占山东之后,满清统治者任用前明官吏消弭动乱,恢复社会秩序和帝制文官系统。

  在这样的政治生态里,逃难到南方的士绅回到家乡,获得宽宥,并恢复了原来的财产和身份。

  而运河贸易和水利基本设施的恢复,也促进了地方城乡社会的安定。

  清廷还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科举考试以换取士绅的支持。

  士绅需要秩序,其实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象征着秩序。

  士绅对政治权力,或者说稳定的国家权威的依赖,决定了他们在政权和士绅关系中温顺和合作的终极立场。

  总的说来,尽管满清征服者与汉族合作者之间存在所谓正反交杂的双重矛盾心态,彼此还是取得了某种相互适应。

  前者需要后者的帮助用儒家符号去统治中华帝国,后者依赖前者的力量获取和保障他们自己的利益并施展政治抱负。

  在这种有博弈色彩的交易中,满清统治者恢复公共安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准许士绅的权益,重建他们通向仕途的路径。

  士绅对帝国权力的依赖揭示了他们独立自主性的缺乏。

  于是,不难理解在晚明士绅社会里发生的许多富有革新性的事情,何以没有导向任何结构性的、实质性的变迁。

  明清王朝更替最终也无法跳出传统意义上“王朝循复”的窠臼。

  在这个公式内,满清政权也完成了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