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2 大明第一帅】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时期,兵部尚书王在晋重提当年之事,责问孙承宗的内容:壬午,兵部尚书王在晋言:“……柳河之败止存兵五万八千,即如中辅疏以十二万,此六万二千之兵归于何有?非失机陷阵则虚藉挂粮,世龙百喙何能自觧也。”

  由王在晋对孙承宗、马世龙二人的责问中可以看出,柳河之败确实致使明军损失惨重,十二万人溃散之后仅存五万八,所以当时辽东地区军政首脑被大批撤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袁崇焕却有升迁:“天启五年十二月壬寅升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宁前道袁崇焕为本省按察使,仍管宁前道。”

  袁崇焕的这个升迁,在当时的督、抚、道、镇里,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抚宁侯朱国弼上疏中提到“柳河之败得以钻刺而乔迁,羡干父一认之有灵”其实是在指控,袁崇焕当时投靠了阉党,认了魏忠贤为“干父”,因此才得以升迁。

  显然,袁崇焕在孙承宗手下干活的时候就已经投靠了阉党。

  袁崇焕上蹿下跳,不是风就是雨。

  敌我双方在战场上,大致可分为战略防守,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战略防守就是退出缓冲区,收缩兵力,放弃部分无法确保的地盘,组织新防线,以此坚守,使敌无法攻破。

  如果明军能以长城为线,建奴无法侵入关内,或者入侵后会损失大量兵力,得不偿失,算是达成了战略防守。

  战略相持就是我方能确保缓冲区,固界于缓冲区,或攻入部分敌军控制区,此后,我方无力再进攻,敌军也无法击退我军,这叫战略相持。

  具体到明末,则是明军光复广宁,辽阳,于辽东区域内与建奴僵持,建奴受到重创,无法远攻冀,京,长城一线不必加强防务,这叫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就是敌人已大部消灭,由盛转衰,数年内全灭。

  五年复辽,战略反攻,实际是这个含意。

  问题是袁连战略防守都办不到!还欺骗国家,欺骗皇帝,已达战略反攻,五年复辽,全灭后金。

  袁崇焕只会糊弄人,把进驻缓冲区,当作收复失地。

  广宁离沈阳几百里,沈阳以北开原,铁岭还有几百里纵深,向东抚顺,辽阳也有几百里纵深,还不包括更远的吉林。

  所以广宁只是建奴一个正式的,较大的前线据点,说实话丢了,也无损大局。

  何况袁崇焕只修到广宁边上,连攻城都没有。

  袁崇焕这个所谓胜利,花了多少物力,人力,财力,兵力。

  建奴完全没有感觉,直接进攻北京,将战火燃至关内。

  如果这右屯观景,叫胜利,之后,围绕着右屯这样的突出,孤立堡垒,建奴占先机,对野战生疏的明军,制造了多少围城打援,消灭了明朝多少兵民,明朝损失多少白银和有生力量。

  修右屯,居然成为什么袁崇焕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