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九章:法治大明(五)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句‘可以办,但前提是皇帝不知道。’

  已经很明白的告诉朱棣,这个案件最终还是要闹到御前,所以你找我想办法没有任何的作用,搞不定皇帝等于白扯。

  在这种势必造成极大影响力的案件面前,王雨森作为一名官员,展露出来的政治立场不明确,唯唯诺诺和中庸两边倒。

  既帮助朱棣出了主意,又表态自己没本事定案,要等你们搞定皇帝才行。

  能搞定皇帝,还要你这个主审官做什么?

  王雨森的表现跟杨士奇、朱棣、许不忌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这三个人都在当场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支持的观点,只有王雨森选择了中庸。

  这也是为什么杨士奇在离开前会说王雨森。

  “你跟许不忌同出常熟,但你比起他来差远了”

  而在最后,杨士奇感慨自己要退了,文华殿当属许不忌,是隐晦的预感到了结果,所以王雨森心中当然懊恼,有做包拯的机会而没做,本该旗帜鲜明的支持跟他一样同出常熟的许不忌而未支持。

  那么对于朱允炆如何知道许不忌大闹应天府这件事,其中谁告的密是不是就清楚了?

  紧跟着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杨士奇和许不忌两人的表现。

  两人在对待这起案件持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杨士奇主张朱高燧有罪而非大罪,可以酌情宽赦。

  许不忌则主张应严惩。

  这两个人哪一个是大理寺的法官?哪一个是从事法律领域的主管官员?

  两人一个是堂堂内阁首辅、一个是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两人都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明联的最高领导人之一,根本不需要去分析法律层面是否严惩和宽赦其中的度,他俩只是拿这种主张来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杨士奇的政治立场还是以稳为主,认为当一件事情牵扯到了国家层级的时候,能宽则宽,能过则过,切忌大动干戈,波及瓜蔓。

  而许不忌的政治立场就是激进,坚持一狠到底,办事办绝。

  大明正在经历中国几千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恢弘王朝的前进过程节点中,需要寻求对旧有的行使统治方式进行新的改变。

  两人一者提倡‘水至清则无鱼’,一者提倡‘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杨士奇诘责许不忌‘人至察则无徒’,隐晦的提出如果法办朱高燧,万一将来朱文奎、朱文圻等皇帝的亲生儿子犯了罪怎么办,你还能逼着皇帝去杀吗?

  而许不忌则回答‘皇权不出宫,太后要什么面子?’

  已经是正面回答了杨士奇的问题,大明的太后可就是被皇帝生生气死的。

  皇帝已经在亲情和国家中做出过抉择,所以他许不忌不怕。

  两人之间各有各的政治主张,却用对案件的不同支持观点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看似是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