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6章 听课_明末造反专业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间的土屋,摆上几条长凳,油灯和蜡烛发出昏暗的光芒,刷着白漆、充作黑板的墙上用炭笔整整齐齐写着一条条军纪,这便是武乡百户所的“识字班”教室。

  白日里旗军和新卒要进行训练,屯丁和余丁要春耕播种、空闲时间也要参与训练,“识字班”自然只能放在晚上进行,照明的蜡烛和油灯又是一笔巨款,但秦寇入晋和张家两座大山压在吴成身上,逼着他加快军队建设的速度,由不得他节俭持家了。

  百户所的军民对此事热情非凡,这个时代读书识字是一件奢侈的事,单单是书本价格就让寻常百姓家承受不起,哪怕是门户的书香之家,家中藏书大多也是各种手抄的书籍,不少人连开蒙的《三字经》都凑不齐。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才会采取八股取士的方式,将科举限定在四书五经之内,尽量压缩百姓读书的成本、扩大朝廷取士的范围。

  所以大明私学书院遍地,士绅豪商以开办书院为荣,寒门士子也大多靠着书院私学才有机会学成科考、百姓对文会和大儒名士的追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到底,读书的成本太高,这个时代大多数普通百姓连书都看不到,又哪有机会识字读书?更别参与科举了,成本过高,读书的权力自然而然就逐渐被某些拥有大量财富的阶层垄断,成为了划分阶级的工具。

  满朝文武,真正出身普通家庭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原本教书育饶私学书院,成了豪商士绅的代言人,结党营私、鼓动舆论、遥控朝政、祸国殃民。

  吴成自然不想自己的“识字班”也沦为结党营私的圈子,从一开始“识字班”就对所有人开放,只要有意愿都可以来听课,这几日训练中挑选出来的那些新卒作为重点培育的对象坐在屋中长凳上学习,发了炭笔和纸张,而那些没被挑中的旗军、屯丁和余丁则自发来上课,将屋里屋外站得满满当当,不少人还拖着儿子孙子来听课。

  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一句空话,单单是能写会算,去店铺当个账房、去县城帮人写写算算收收润笔、甚至去县衙应个吏,怎么都比辛苦耕种、当着这年年欠饷的丘八活得好,如今有一个改变命阅机会摆在眼前,又怎能不让人趋之若鹜?

  吴成跟着绵正宇来到“教室”外时,见到这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饶场景着实是吃了一惊,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么多人围着,却没有一丝杂音传出来,只影教室”里那些重点培育的新卒朗朗读书声传来。

  不时有识字的屯丁和旗军从“教室”里跑出来,高声喊出课程的内容,这时人群中才会传出一阵跟读之声,夹杂着父母催促儿子记忆的骂声。

  不秩序井然,但和平常生活和训练中相比,简直是两拨不同的人群。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