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五十三章 社前茶_我的农场在沙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老茶馆中喝茶的大多是老人,有自己倒茶慢慢品的;有自个带着糕点,一边品茗一边尝的,也有来谈生意的。

  像蔡鸿鸣一家这样的年轻人到老茶馆来显得有点异类,老人们不由抬头看了一下,但迅即低头说起话来。

  蔡鸿鸣带着老婆女儿找张干净的桌子坐下,茶馆老板走了过来,“老板,您是来买茶还是喝茶呢?”

  这话里有讲究,若是来喝茶的,那就用后面煤炭炉子上铁壶烧开的水冲茶伺候,一般一个大瓷壶五块、十块、二十块不等。当然,也有更好的。但若是来买茶,那就得用小铜壶装山间清泉,放在南州特产的无烟龙眼木炭上烧开,然后拿小瓷盏慢慢泡。

  这喝的已不是茶,是意境,是韵味。

  “买茶。”蔡鸿鸣回道。

  “那老板您想要什么茶。”

  这个问的是档次,看你要高档、中档、低档的茶叶,每一种价格都不一样。

  “你这边有什么好茶?”蔡鸿鸣财大气粗的问道。

  “您来巧了,我们这边正好还有一点社前茶,您要不要?”

  茶馆老板看他这么豪爽,顿时笑了起来,脸上褶子都纠成一团。因为每卖出一份茶,他就有一份佣金,就算最后没卖出去,也有茶钱收。可比冲那个大瓷壶好挣的多。

  “社前茶?”蔡鸿鸣一脸疑惑,他听过明前茶、雨前茶,社前茶可从来没听过。

  看他不懂,老板就解释起来。

  古时贡茶求早求珍,于是,就把春茶划分为“社前”、“火前”和“雨茶”三种。

  社前,指的是春社前。古人一般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名为开春,又叫社日。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这种时节采制的茶叶是一年中最珍贵细嫩的。曾经从唐朝广德年间到明洪武八年一直被列为贡品的阳羡紫笋茶,就是这种珍贵无比的社前茶。

  唐陆羽在所著的《茶经》中记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说的就是在社前时候紫笋茶的叶子是带紫的,过了这个时节就会变绿,品级也随之降低。

  火前,即明前。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也就是三日内不生火做饭。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实际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龙井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曾作诗《观采茶作歌》,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指的就是“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好,过早采制太嫩,过迟采制太老。这也是明前龙井闻名于世的原因。

  雨前,就是谷雨前,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

  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细嫩,但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