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6章 给忠义军募捐_1901铁血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靴、鞋,有时被扒走了银钱,有时被挤散了同伴或孩子,叫叫嚷嚷,呼呼唤唤,像锅滚似的。俗话说,灯市是“九市开场”,就是指附近的许多街道和胡同在灯市期间都随着热闹起来。

  晚上,店铺关门,通夜赏灯,放烟火。沿着以灯市口大街为中心的东西长街,两边尽是彩楼,南北相向,朱门绣户,画栋雕梁。楼上有帘幕的多是勋家、贵戚、大官宦和缙绅眷属,每座彩楼的租价,一夜就得几百两。

  从灯的质料说,有烧珠料的、夹画堆墨丝的、五色纱的、明角的、纸的、麦桔的和通草的。从形式说,有百花、鸟、兽、虫、鱼、走马灯……巧夺天工。至于烟火,也是花样繁多,令人惊叹不止。各种乐队,各种杂耍,通宵演奏。另外,这儿那儿,有队队童子彩衣击鼓,从晚到晓,叫做太平鼓,通宵男女拥挤,人山人海。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护卫保护下,也挤在人群中,很难想象他这样的重臣会和老百姓挤在一起看灯,就如同他刚入京时,满朝大臣见到他油渍渍的衣袖一样,不能理解。

  他对待部属和蔼,对待同僚宽厚,但这一点不影响他在部属和同僚中的威望,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下半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负责创办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

  直隶总督驻地在保定,但袁世凯身兼多职,一年有大半年在京师办公,家人也都在京师居住。今天是元宵节,满城鞭炮不断,袁世凯晚饭后便带着姬妾孩子们,出来与民同乐。

  袁世凯一家人逛到很晚才回家,途经醇亲王府邸,听到轻歌不歇,丝竹锣鼓之声时时飘散出来,再想起刚才灯市的繁华热闹,袁世凯突然心生感慨,新年入宫给太后请安,曾经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居然看到处处干枯的丛生杂草。

  现在,凡是太后所见的地方,依然锦绣繁华,太后不去的地方,皇宫内也是一片衰败了,连皇宫都如此,不用想也知道,全国各地,就今天一天,不知道会冻死饿死多少灾民和饥民,他做过封疆,也算尽心竭力,但离任山东时,讨饭的饥民络绎街巷,啼饥号寒之声不绝于耳。

  大清的财政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社会矛盾尖锐,国势衰微摇摇欲坠,仅就袁世凯知道的,去年一年,全国各地有几十股造反起义的。

  “怎么没看到十一?”回到家中,子女就待散去,袁世凯突然问道。这样逛灯市,长子袁克定,次子袁克文等成年子女当然不会跟着,去的大都是未成年的儿女。

  “十一姐在算账。”袁世凯的十五子袁克和答道。

  袁世凯呵呵笑了,随口问道,“她算什么账?”

  “在算筹款的账目,她们在给忠义军募捐钱款呢,十一姐还抢我的压岁钱去捐款。”十四子袁克捷抢着答道。

  “也拿了我的钱。”最小的儿子袁克友今年才六岁,奶声奶气地看着爹爹,似乎想让他帮着要回来。

  呵呵呵,袁世凯笑了,摸摸小儿子脸蛋,听到忠义军来了兴趣,他的十一女儿过年已经十六岁了,正在女中读书,他平时公务繁忙,儿女众多,很多子女一个月也见不上几面。

  他换了衣物,然后向女儿绣楼方向走去,他有十五个女儿,其中六个出嫁了,其余的九个都住在后院的绣楼,他很少来这里,根本不知道哪个女儿住哪里,问了一个经过的女仆,女仆给老爷带到十一小姐的房间。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