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4章 中国海军潜艇部队_1901铁血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声,到六十八米,他叫停,令潜艇上浮到五十米深度潜航。

  当电力即将耗尽时, 沈鸿烈下令,“升到潜望镜深度。”

  U19号柴电动力潜艇有六个鱼雷发射管,分布是前四后二,潜艇上浮到潜望镜深度后,柴油机启动,充电的同时,发了二十枚训练用鱼雷。

  试航了一天,检查了潜艇的各项功能,傍晚,沈鸿烈下令,“轮机,右舵十五,右转七十六度,回基地。”

  三天后,中国海军十艘潜艇补充了鱼雷、油料、淡水和食物,悄然离开德国,驶回中国。

  中国为这十艘潜艇花了高价,虽然是用油田换的,但花费的确很高,一样的价钱如果购买美国潜艇,能买十五艘。

  林重之所以要买德国潜艇,一是为了保密,在美国是保守不住秘密的,二是他喜欢德国货的高质量。

  一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但在战争中,只有德国充分展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

  1914年9月22日,一艘德国U1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在战争期间,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约1300余万吨。

  通俗意义上,潜艇就是可以潜水的船只,1620年就被研制出来了。

  史上第一艘用于军事的潜艇出现于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军队的海龟号潜艇,企图攻击英国皇家海军老鹰号军舰,虽未获成功,但开创了潜艇首次袭击军舰的尝试。

  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敌舰的潜艇战斗,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蒸汽机问世后,其在潜艇上的应用,推动了潜艇动力装置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各国逐渐认识到潜艇的重要性。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都热衷于研发。

  1880年9月,中国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潜艇,艇体形如橄榄,水下行驶,十分灵捷,可于水下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

  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

  水下使用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油电双推进系统的开端。

  1866年,英国人R.怀特黑德制成第一枚鱼雷。1881年,T.诺德费尔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诺德费尔特”号潜艇,首次装备鱼雷发射管。

  同年,美国建造的“霍兰”Ⅱ号潜艇,安装有能在水下发射鱼雷的鱼雷发射管,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展。

  20世纪初,潜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艇。

  这些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0~15节,水下航速6~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

  德国统一时间晚,发展潜艇的时间自然也要晚一些,但德国人在化工、电气、造船、军工等方面,短时间迅速达到世界一流工业强国的水平。

  而且,德国潜艇因为晚,却从其他国家海军的经验中收益颇丰,在潜艇设计方面不会出现策略上的错误,少走了很多弯路。

  再有,德国在第一批的远洋潜艇发展方面,就目标清晰,就是为了建造在战时能在水面攻击舰船的潜艇。

  【作者题外话】:我看到有书友说,潜艇发射鱼雷必须浮出水面,其实,在潜望镜深度就可以的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