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6章 撞_1901铁血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知是精锐强悍、训练有素的部队,部队行军本来就有观赏性,何况还有战车这个新生事物,再看看忠义军整肃盛壮的军容,简直让围观民众心驰神摇。

  部队齐刷刷开进,到处都是民众热烈的欢呼。别的都没有问题,但行军路线有东郊民巷,这个就有问题了。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把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还在整个使馆界四周建起了高约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

  过去列强所占地面不到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权仍归中国所有。

  可是根据《辛丑条约》,列强一口吞下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强还迫使清廷给予驻兵特权,一时间,东交民巷变成了列强兵营。

  今天,忠义军开进了北京城,入城仪式设计的路线就有东郊民巷,今早,贺刚派人来通知,忠义军入城部队将通过东郊民巷。

  各国使馆当即惊慌且愤怒,以大哥自居的英国公使萨道义极为愤慨,当众叫嚣,“如果他们敢进来,就是对文明世界的严重挑衅!”

  使馆区的两千多各国部队被调动起来,做好了战斗准备。

  十一点,忠义军的战车开了过来,面对紧紧关闭的铁门,小五下令,“撞!”

  此时,京城越来越多的围观群众都围了过来,看着这难得的、骄傲而提气的一幕,战车撞开了铁门,开了进去,后边的部队跟进,碉堡上的洋人士兵没敢开枪,惊惶地看着。

  整个部队进去了,但四旅部队严禁民众跟进去,拦住了他们,告诉他们看明天的报纸。

  《京报》、《京师日报》、《时务报》和《制言》杂志,三家报社一家杂志社的六名记者,坐在战车上,跟了进去。

  邵飘萍,新闻摄影家,原名镜清,字飘萍,浙江金华人,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一年前,在京创立《京报》。

  这个后来的革命先驱,此时很年轻,他激动地坐在中国人的战车上,进来了列强的地盘,兴奋地举着相机拍摄。

  刘觉民,河南巩县人,早年习医并饱读经史诗书,为人正直仗义。几年前,刘觉民受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变法维新人物影响后,逐步萌发济世救国之志,在京创立《制言》杂志。

  他曾经给忠义军募集过军饷,还曾经到袁府,请求袁世凯帮忙,将募集到的银两送去东北,袁璇祯回京后,主动上门拜访过他,将林重的一封感谢书信交给他。

  此时,不仅是他和邵飘萍,其他的记者们都非常兴奋,大家拿着相机不断拍摄,既拍摄了忠义军行军的风采,也拍摄了洋兵脸上惊惶的表情。

  到英国公使馆前,小五下令队伍停住,他命令十辆战车,调转炮口,将火炮对准了英国公使馆。

  邵飘萍和刘觉民等人当即紧张起来,以为要爆发战斗。

  请收藏:https://m.aikan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